原创 | 德国,筋疲力尽
10793字17图,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10月2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自己将在11月初率领一个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也让他成为是自2019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我们知道,自从拜登上任以及默克尔下台、朔尔茨上台之后,中德的关系就开始急转直下,德国新政府不断跟随美国之后在涉华问题上表现出强硬态度,德国也不止一次地说正在制定一项新的对华贸易政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甚至对华“脱钩”。
但奇怪的是,北溪管道被炸了之后,德国对华态度似乎突然变了,朔尔茨明确表态支持全球化,以及反对与中国脱钩,现在更是要率队访华了。
我们都知道,当一贯敌视你的人开始和你低声下气的时候,那可能他真的没办法了。
1 德国的重新崛起
德国,人类现代历史根本回避不了的国家,几乎以一己之力挑起一战和二战,甚至在战争中曾经以一敌多,都一度不落下风。
但是战后,整个德国变成了一片废墟,据说这些残垣断壁光清理就需要二十年,何况发展经济呢?
可是德国居然硬生生地用20年,不仅清理了废墟,而且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一直领先到现在,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和大众,都来自德国。
那么,德国到底是怎么从废墟中崛起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说,是一系列时代红利的叠加效应。
第一,廉价的安全红利。
德国战败后,关于如何处置德国,美国一开始是想对德国进行去工业化和肢解,让德国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的。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冷战正式降临,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需要德国保持一定工业能力,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然后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开始帮助欧洲复兴,就连德国也在名单里,结果德国不但没有被去工业化,反而得到了工业发展资金。
与之相对的,作为冷战前线,美国自然要在德国驻军保卫北约安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在德国一度部署超过十万人,为德国提供了比较稳固的安全保证(当然也有防止纳粹死灰复燃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在德国仍有3万驻军,是美国海外驻军第二大本营,仅次于日本。
但是和日本负担的75%的驻军费用不同,德国担负的驻军费用比例非常低,连5%都不到。比如在世界面临核战争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驻德美军大部分军费都是自己掏的,德国也就出点地皮就行。
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根据德国财政部对左翼党议员弗莱霍尔特质询的回复,2020年,德国为驻德美军支付了1.324亿欧元,而美国则支付了72.34亿欧元。
你看,德国一年只给1亿多欧元就获得了国防保护,相比隔壁把美军撵走的法国,这可以省下大量国防费用,用来发展经济。
第二,廉价的能源红利。
战后,德国在快速复兴中发现,要论汽车和机械,自己在欧洲这地界还凑合,但要是在世界市场上跟美国人竞争,那就不占优势了,想称霸市场只能靠化工产业。
还好因为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靠近上游,所以在战争中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破坏,技术和设备是不缺的,唯一缺的就是原材料了——石油和天然气。
这两样东西可不仅仅是燃料那么简单,事实上他们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可以用来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涂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等。
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其实就是建立在化工产业产品基础之上,所以石油和天然气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
这时候,德国的地理优势再次体现出来了:靠近苏联。
70年代,因为中东战争爆发了石油危机,全世界都陷入了石油荒,偏巧这个时候苏联新发现的秋明油田开始爆发,产量大得惊人,苏联调集几百万人进行开采,直接让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大国。
但苏联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石油的,那就向西欧卖吧,偏巧那时候西欧正缺油缺得厉害,苏联和德国一拍即合,德国向苏联出口美国禁止出口的40英寸钢管,苏联出人工,一起往东德修了一条“友谊”石油管道,管道都到东德了,油再运到西德还不是太轻松的事?
这条管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石油,因为40英寸管道,运费要比24英寸钢管节省39%,比铁路运输节省72%。
冷战之后,德国又趁着俄罗斯穷得叮当响的时候,说动叶利钦修建了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为德国再次开辟了一条廉价气源,毕竟用管道传输天然气是成本最低的模式,比液化天然气价格的一半还要低。
这让德国化工工业得到了比其他国家都要低廉的原材料供应,直接让德国化工产业原地起飞。
化工产业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下游领域非常广泛,从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纺织品染料产品、无机基础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甚至你的化妆品,都来自化工产业。
所以化工产业发达了,就是一通百通的局面,随着冷战结束后的全球经济增长,直接让德国成为全球化工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统一市场红利。
战后,德国作为二战发起国和战败国,非常受周边国家的仇视,但一方面周边国家必须为了防备苏联而联合德国一致对外,另一方面一直有自立之心的法国不愿意听从英美指挥,为了平衡英美影响,只能和德国搞好关系。
1952年,法国和德国一起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然后很多国家一看不错啊,也纷纷要求加入,国家多了,就升级成了欧洲共同体,然后到了1993年时机成熟了,在德国的主导下,共同体升级为集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为一体的欧洲联盟。
不要低估欧共体(欧盟)对于德国的意义,它给德国带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统一的货币,自由贸易体系。
会员国间劳动力、商品、资金、服务则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一个内部无关税经济体,把其它国家的产品都给挡在外面,而数亿人口的需求,足以供养全部的德国企业,直接将德国带入一片蓝海。
在这个蓝海里,德国依靠自身的工业优势,在没有贸易壁垒的欧共体中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资本,同时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国际市场资金投资德国,德国可以借此创造更多增量财富,这种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领导力,进而取得了欧盟的领导权。
想当年,希特勒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战后的德国兵不血刃,通过建立起欧盟,就完成了以前使用战争手段才能完成的对欧洲国家的整合,德国只需要将主导作用隐藏在欧洲的集体行动中,就可以轻松投射自身影响力。
更加百年难遇的是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由于东德经营机制未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技术又落后,大批东德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劳动力失业,导致大量的东德人前往发达的西德地区就业,带来了丰沛的劳动力。
此外,还有以前苏联控制下的其他东欧国家劳动人口,也纷纷涌入德国,本身这些人经历了苏联控制时代的重工业洗礼就有非常扎实的工业功底,在西德发达的资本市场,管理知识,经验,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当于给德国制造业来了一碗十全大补药。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天时、地利和人和,事事如意处处顺心,让德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到了2000年,德国GDP达到了在1.95万亿美元,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2 默克尔的苦心
但是,廉价的安全保护、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和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廉价东欧劳动力,这三大因素托起了整个德国,但这三大因素其实更多依赖于时代的红利,并不十分牢靠,所以如何固化这三大基础,成了新世纪德国领导人必须考虑的事情。
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击败施罗德,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
这个女人被誉为欧洲唯一一个能与撒切尔夫人比肩的女政治家,也就是在她的手上,德国向东收割东欧,向西压制法国,向北降低英国在欧洲影响力,又紧紧抓住了崛起的中国,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最终让德国从一个战败国,正式变成了欧洲之主。
相比其他政客,默克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知道德国的真正命脉是什么。所以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默克尔十六年的执政生涯,主要发力点基本都是围绕着安全、能源和欧盟进行。
安全方面,其实在冷战结束以后德国面临的压力早就不那么大了,冷战时期还担心苏联的钢铁洪流一个星期推平欧洲,但后来俄罗斯自废武功,早已不复当年的勇武了。
但在美国看来,北约存在的价值就是防备俄罗斯威胁,那俄罗斯没威胁了,北约还有啥意义存在?那美国还以什么抓手来控制欧洲?所以俄罗斯它必须有威胁,哪怕没威胁也要逼他威胁。
所以我们就看到苏联解体以来,北约进行了五次东扩,已经基本上在西面包围了俄罗斯,如果再吸纳乌克兰成功,那么俄罗斯的大本营将直接暴露在北约的炮火射程之下,把俄罗斯刺激得上蹿下跳。
2014年,美国鼓动乌克兰加入北约,挑起矛盾,俄罗斯不得不出兵占领克里米亚,造成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政府军和俄罗斯支持的卢顿民兵武装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双方使用了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BM-30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和圆点-U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大打出手,乌克兰3000多正规军被歼灭。
这时,美国再次挑起了欧洲对当年苏联的恐惧,毕竟如果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那么距离德国边境就只剩几百公里,坦克冲击一天就到了,欧洲人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生活将毁于一旦。
默克尔不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默克尔是一个在社会主义东德出生和长大的人,会俄语,对俄罗斯有着比普通德国人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极限施压解决不了问题,把一个核大国逼急了只会导致其更愿意通过军事冒险来解决问题。
所以默克尔不停地在基辅和莫斯科飞来飞去,靠着自己娴熟的政治手腕和与普京的良好关系,总算促使双方签订了《明斯克协议》。
尽管《明斯克协议》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是至少为俄乌之间赢得了很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也让整个欧洲松了口气。
同时,默克尔还提出“欧洲军”的概念,这和法国一拍即合。
2018年,马克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纪念活动时,提出建立“欧洲军”,但马上就被特朗普怼了“也许欧洲应该首先支付它在北约的费用份额,美国可是给了很大补贴呢!”
这时默克尔站出来了,力挺马克龙,称欧盟领导人应该考虑自建一支“真实且真正的欧洲军”,以保护欧洲安全。
目前,欧洲已经有一支在1992年法德混合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军团,由法、德、比、西、卢五国分别派出部队组成,包括法德混合旅、德国机械化师、法国装甲师、西班牙机械化师等,总兵力约5万人。
这支军队独立于北约体系之外,听从欧盟指挥,但其实就是听从德国指挥,但军费却是6个国家来承担。
不得不说,德国这算盘打得太精了,一方面减轻外部威胁,另一方面找别人来替自己承担军费,其实就是想继续保持廉价的国防服务而已。
能源方面,默克尔也在竭力保证德国廉价的能源供应。
默克尔本身就有很强的理工科背景,本科攻读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原东德科学院的物理化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后面还拿到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没有认比她更懂石油和天然气在德国支柱产业中的地位。
默克尔上台时,俄罗斯有两条天然气管道通往德国,一条是“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线,一条是“联盟线”管线,这两条管线一条途径波兰,一条途径乌克兰,不巧的是,这俩国家都和俄罗斯关系不怎么好。
从经济上来说,根据国际通用做法,天然气管道的途径国不仅可以收取“过路费”,而且还能分配到一定天然气份额,这样德国得到的天然气就少了。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途径他国的天然气相当于把自己的命脉扼于他人之手,随便有个什么纠纷别人就能任意拿捏你,非常不利于国家安全(比如波兰就以断气为筹码,要挟德国提供二战赔款)。
德国人的国运命脉绝对不能握于他人之手!默克尔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任命为“北溪一号”项目联营体董事会主席,以一国总理当监工,可见北溪一号的重要性。
北溪一号是一条海底天然气管道,每年可运送550亿立方米。从施工费用上来说远远高于陆地管道,但好处就是它完全不经过第三国,可以让俄罗斯天然气直达德国,再也不用看他人眼色。
2011年,北溪一号建成,可是也就在同一年,福岛爆发核灾难,德国绿党开始大肆炒作核泄漏的恐惧,掀起了滔天民意,逼得德国政府不得不放弃所有核电,这样一来,原本因为北溪一号开通而充裕的能源又不够了,必须再建设一条北溪二号,进口天然气来发电!
但是北溪二号建设的时候,阻力大大增加了。你德国拿着气用得爽,生产成本降低,竞争力强,那周边国家怎么活?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出来,于是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九个欧盟成员国联名致函欧盟委员会要求中止北溪二号,认为该项目使俄罗斯可以不再顾及传统过境国利益,随心所欲地“讹诈”欧洲。
但默克尔强硬地否决了这个提议。
在输送天然气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快建设完工时,美国再次阻挠与要挟北溪二号,并声称要制裁,默克尔坚决同美国叫板和抗议,提出这是德国的内政,不接受一切域外国家的一切制裁,并声称:“为了德国的利益,我们会动用一切手段”。
在默克尔破釜沉舟的努力和撕破脸的威胁下,到她离任的时候,北溪2号已经基本建成,默克尔相信,这条直接绕开东欧国家的项目直接关系德国兴盛的未来,哪怕德国在新能源项目上走的再远,包括弃煤、弃核、光伏、风电等等再激进,只要有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德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别看北溪二号只送天然气,但别忘了,经济合作是政治和解的基础。当时德法是怎么和解的?不就是靠煤钢共同体么?现在北溪二号建设后,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将被捆绑到俄德合作这一利益链条上,亲俄力量越来越大,促进德俄和解,让俄罗斯以后乖乖成为欧盟的大后方和能源奶牛。
统一市场方面,默克尔也是不遗余力。
我们知道,欧盟的坐大,一直是美国的心腹大患,甚至未来欧盟把俄罗斯拉进来之后,美国会彻底丧失对整个欧洲的掌控,特别是德国安然无恙渡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是坐不住了。
所以在2009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为拆散欧盟而做出努力,首先是鼓动难民闯欧洲,制造欧盟内部分裂,然后是挑起希腊债务危机狙击欧元,最后才是乌克兰危机。
我们看到,自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以来,意大利、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都出现了要脱离欧盟的民粹主义声音,这令全球对欧洲的未来产生了担忧,欧元也因此频频受到冲击。而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急需稳定欧洲民众的情绪,保证欧洲的团结。
这些危机中,默克尔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支撑了欧盟大厦于不倒。
英国脱欧的时候,默克尔以严厉的立场与英国开展脱欧谈判,杀鸡儆猴,吓退了想脱欧的其他国家,维护了欧盟的统一。
欧债危机的时候,主导世界舆论的英语媒体齐声唱衰欧元,但默克尔仍然坚持救助与财经纪律相挂钩,断了希腊的赖账梦想,帮助带领欧洲挺过了“欧元的至暗时刻”,尽可能维护了欧盟内部的统一。
默克尔很清楚,只要欧盟还在,德国的希望就在,欧盟不仅可以为德国提供巨大的市场,还能为德国提供丰沛的劳动人力,德国已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已出现劳动力缺口,想要继续获得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获得充沛的劳动力供应,指望那些只知道生孩子混低保的难民是不行的,要想发展,还是要靠东欧。
2021年,约有190万外国人来德国工作,大多数来自东欧国家,现在在欧盟体系中,这些劳动力人口可以不受阻碍地来到德国就业,但如果欧盟没了,德国吸纳就业的效率就会大大下跌。
这三大基础,默克尔辛辛苦苦、如履薄冰干了整整16年,如果默克尔再干20年,没准未来真的会出现一个以德国为中心提供制造业,以西欧国家提供科技和研发,以东欧国家提供人力,以俄罗斯提供能源局和原材料的大一统的欧洲合众国,把当年俾斯麦统一欧陆的设想变成现实。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默克尔刚忙出点眉目,自己一卸任,一切都变了。
3 德国的崩溃
看过小说《三体》的人,都对一个情节记忆犹新。
罗辑利用黑暗森林法则威胁三体人,解除了地球危机,随后掌管了引力波发射器成为执剑人。
而三体人,则苦心积虑地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换人计划,通过营造三体人和平善良的假象,制造地球白左圣母横行的潮流,最终让程心在执剑人选举中,成功替换掉了罗辑。
然而就在程心接过发射器几秒钟后,三体水滴立马就展开了对人类的闪电攻击,而程心果然也像三体人预料的那样,完全不具备执剑人的能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默克尔下台、朔尔茨上台,也同这次执剑人危机一样。
默克尔在任的时候,美国对她头疼不已但又没什么办法,哪怕窃听也抓不到什么痛脚,因为默克尔的支持率太高了,连续3次连任总理,任职时间长达16年,仅次于德国开国总理俾斯麦(19年)。
所以,要想让德国重新回到“美国轨道”,就必须从领导人下手。
2021年12月8日,德国联邦议院举行总理选举投票,德国社会民主党总理候选人奥拉夫·朔尔茨正式当选德国联邦政府总理。
朔尔茨这个人与默克尔差距巨大,默克尔稳健、坚韧、理性而又不乏率真,而朔尔茨则犹豫、纠结、不会拒绝也不会掌控下属。
结果就是朔尔茨上台后一个多月,美国就像三体人那样发起了闪电攻击,唆使乌克兰在乌东地区挑起冲突,朔尔茨应对失败不得不跟着美国步调走,默克尔苦心促成的明斯克协议被推翻,俄乌战争爆发。
炮声一响,德国发展的三大基础都没了。
首先,德国岁月静好的和平环境不复存在。俄罗斯打乌克兰会打到哪里停止?会不会打过乌克兰直插西欧彻底断绝北约东扩的成果?打急眼了会不会升级为核战争?核污染会不会飘散到德国?
虽然这些可能性非常小,但资本是最讨厌风险的,在“俄国人打过来”的恐慌之下,欧盟资金疯狂外逃,德国DAX指数和法国CAC指数盘中一度跌逾5%,全欧洲都陷入欧元兑换美元和黄金的风潮之中,甚至有的银行已经被兑换到“缺货”,而美股则借助这波欧洲资金完成了全线逆转。
其次,廉价能源彻底丢失。原本俄欧之间的良好关系促成了俄罗斯廉价能源的供应,但现在二者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在“安全大于一切”的绑架下,德国被迫与廉价的俄罗斯能源进行切割,制裁了俄罗斯天然气,结果就是德国的立国之基没有了,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没有了,生产成本相对于两年前,已经上涨了近十倍。
比如非常耗能的电解铝,德国的生产成本达到了4200美元/吨,而同期铝期货价格是多少呢?2300美元/吨,你看,生产成本已经是售价的两倍了,你说说德国还怎么玩?
在飙升的成本面前,虽然德国的汽车、机械、化工等大企业还能维持,甚至搬迁到能源价格低的海外,但德国国内的供应商怎么办?
要知道,德国可不仅仅只有宝马奔驰和大众,还有他们供应链上的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中小制造企业。
这些中小制造企业,专注于生产某个有技术门槛的零部件或者小产品,全球工业市场的众多细分领域中,有很多顶尖产品是由德国中小企业制造的,经济学家称这些企业为“隐形冠军”。
全世界有2500个隐形冠军,德国独揽了1307个,尽管美国的人口将近德国的4倍,可美国只有366个隐形冠军。
这些中小制造企业构成了德国经济的中间层,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养分贯穿到整个国家肌体当中,联系着全部就业人口的80%和出口产品的60%。
但是现在能源价格高企,直接打在了这些企业的命门上。
汽车玻璃供应商需要24小时不断电的熔炉,一断电就会造成整个炉芯凝固;转向机、压铸机同样需要海量的热能和电能;汽车内饰、车灯和方向盘又非常依赖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工产业。
所以如果这些供应商减产甚至倒闭了,那哪怕只是一个零部件断了,都会影响整个德国汽车、机械、化工产业。
德国那些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家族企业,绝大多数不跨国发展也不上市,产品和业务聚焦于细分市场,靠着德国的供应链吃饭,平时尚可躺着挣钱,一遇到危机都会暴露抗风险能力低下的一面,面临生产成本暴涨,扛不过去就只能倒闭。
而这些细枝末节的毛细血管枯萎之后,德国的汽车行业以及机械制造业就变成了无本之木,要想活下去,德国已经没有生存土壤了,所以也就只能外迁。
比如目前,已经有25%的德国公司选择减产或很干脆地将企业、厂房转移到那些能源便宜的国家,比如中国和美国,也就是说,中美正在争夺德国外逃的制造业。
据德国央银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为101亿欧元(约715亿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只有62亿欧元。
参与投资中国的不乏德国知名企业,比如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将在广东湛江投资高达100亿欧元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奥迪汽车投入约合182亿人民币支持其在华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开工。德国宝马集团在沈阳生产基地投资150亿人民币大规模升级项目。德国默克集团也计划投资1.1亿美元,在未来6年扩建无锡的一次性技术产品生产设施,还计划投资超过10亿人民币建设半导体基地。
除了中国,更大的受益者,是美国。
据德国《商报》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最近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等巨头。
美国各州正积极宣传“美国一直是德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以争取外国企业迁入或扩大投资。
此外,德国的汽车行业、制药公司以及特种化工企业等也在积极扩大对美国投资。美国弗吉尼亚州经济发展局称,今年已有6家德国公司宣布建立或扩大在弗吉尼亚州的业务,而2021年只有两家。
第三,统一大市场面临解体。制造业外迁容易,想回来可就难了,而这种相当于抽骨去筋的“去工业化”,也会将未来德国的国运毁得一干二净。
德国就是靠着自己的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地位,从成员国获取了廉价的原料,庞大的商品消费市场,同时还可以对其他成员国投资获取更大的回报,成为欧盟的主导国家。
而去工业化的德国,还有啥资格来领导欧洲?甚至连带着整个欧洲的大市场和整个地缘局势可能都会崩溃。
欧洲的统一,是德国靠共同的经济愿景,以及分享发展红利的方法来拉拢起来的,比如说服大众公司在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投资建立汽车厂,巴斯夫也在波兰和匈牙利建设工厂,通过拉动就业发展经济,最终才把这些有二心的国家暂且拉在了欧盟的这条船上。
可问题是,如果未来德国制造业自身难保,无法给这些国家带来发展红利的时候,德国还怎么维持欧盟的团结?
信不信到时候受美国渗透严重的立陶宛、波兰会第一个跳出来造反?优柔寡断的法国指望不上,德国独木难支,然后可能真的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德国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打造的欧盟分崩离析。
而解体后的欧洲失去了主心骨,只会各自找靠山,比如东欧国家会加剧对俄罗斯的恐惧,而彻底倒向美国;西欧国家因为统一大市场的消失,以前躺着挣钱的日子没有了,不得不低下头跟俄罗斯和解,来换取更多能源供应;本来全靠欧洲国家贷款的南欧国家就更不好过了,美国又不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可能会转向中国甚至日韩等国家。
欧洲会重新回到那个各自有各自利益范围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民族、宗教乃至意识形态矛盾的日益激烈,搞不好未来欧洲将是地缘政治冲突最为严重的地区。
没看德国已经未雨绸缪,开始扩军了么?
4 启示
我们回顾德国的崛起之路,会发现这是一系列老天爷给的红利叠加的结果。
安全由北约保障后,德国不用再花太多钱用在国防上,可以给予企业更多的投资,而统一欧盟大市场、东欧廉价劳动力、俄罗斯廉价能源又为德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完美条件。
这些因素,有德国人的努力的结果,但很多因素是来自运气,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德国获得了自己的“战略机遇期”,成为龙头老大。
但富裕起来的德国人似乎忘了德国崛起的运气因素,好像一切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自己可以随意瞎搞,所以越来越富裕的生活造就了“白左”群体的崛起。
德国人幸福的生活是哪里来的?是德国的工业化带来的!但白左们却视而不见,仅凭着一腔道德优越感就开始指手画脚甚至参政议政,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甚至以环保和保护原生态文明的名义去抵制工业化,甚至仅仅因为“俄罗斯是邪恶的所以俄罗斯的天然气也是邪恶的”这样无厘头的理由,就要废掉自己的能源供应。
朔尔茨为啥能上台?就是因为他的社民党影响力不够,才拽着白左的绿党一起上台,最终被白左坑死。
所以,当德国崛起的因素没有冲突的时候,自然可以岁月静好,但是当北约与俄罗斯产生冲突的时候,红利就变成毒药,迅速摧毁了德国立国之本制造业。
德国的悲剧,给了中国很大启示。
第一就是国防安全一定要掌握到自己手里。
这一点,中国人认识的比谁都清楚,中国历史上有太惨痛外国驻军的教训,所以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国防安全不能靠“外包”,保卫国土不能指望外国驻军。所以当年哪怕苏联在中国建设一个长波电台能换来不少利益,中国也要冒着中苏决裂的风险予以拒绝。
随后中国在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要拼命搞原子弹,为国家建立起一个核保护伞,现在又铆足了劲,把几乎一切装备都实现国产化,就是为了在应对危机时,能够有可控的底气。
第二就是能源安全一定要自己自主可控。
在能源方面,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彻底依赖俄罗斯,事实上,哪怕中俄关系再好,俄罗斯石油再便宜,中国也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求石油来源的多元化,比如哪怕中国石油开采成本高,在国际油价低的时候也要自己赔本开采20%-30%的原油,其他才进口。
进口来源方面,中国也分散到了五大洲,比如俄罗斯15.8%,沙特阿拉伯12.4%,安哥拉10.4%,伊拉克9.4%,阿曼7.2%,巴西6.8%,伊朗6.3%,科威特5%,委内瑞拉2.9%,美国2.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8%,刚果2.7%,哥伦比亚2.1%,马来西亚2%,利比亚2%,每个国家都不多,不会陷入一个地区发生危机,就造成整个国家制造业崩盘的局面。
第三就是守住自己的统一大市场。
德国的确在统一大市场获利颇丰,但这是建立在吸食欧洲落后地区特别是东欧的血换来的,整个欧元区就是德国自家人的后花园,经济相对弱小的国家失去了依靠汇率阻止德国产品的屏障,也无法再通过货币贬值来赢得对“德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如今的欧盟完全就是德国的倾销市场,欧元区说是德国的经济殖民地都不过分。
但赚了钱的德国却开始对其他国家颐指气使,当希腊深陷债务危机的时候,乞求德国救济,但德国开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比如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降低工资等等,气得希腊人在默克尔访问希腊时,直接制作了一个默克尔头像的希特勒海报以示抗议,还造谣她是希特勒的外孙女,欧盟的舆论也认为默克尔想趁欧债危机的机会完成希特勒没能完成的使命。
这样的带头大哥,又这么能让小弟们没有二心?
再看看中国,中国的发达地区不像德国那样,只从落后地区吸血,利用落后地区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来牟利而实现自己的统治地位,相反,中国有强大转移支付制度,保障西部不发达地区利益,进行大规模扶贫攻坚,消除底层人群的苦难。
这时候的发达地区,有提像德国那样苛刻的条件么?没有,因为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全国一盘棋,西部为东部提供了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就有资格享受东部的转移支付。
也许,这才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之道。
像德国那样,靠着一些特殊的因素投机取巧,在剧烈变化的国际局势中终究是要买单的,这个买单,就是国家筋疲力尽,国运一蹶不振。一年一度的11.11又要到了,想买啥不重要,优惠是重点!今年我的星球照例为大家发福利——30元入门/续费优惠券,有效期至2022年11月11日晚11:59。前1000名有效,欢迎新老读者朋友加入!
星球中每周有2-3篇热点分析文章,对关注度高有代表性问题的我会免费回答,并且与球友分享各类高质量报告。百年未有大变局,与17000+球友一起穿越周期,走向光明!下图是星球最新关于近期动荡的金融市场的分析: